酱菜,就是腌制蔬菜,这是民间的称呼,专业称呼该是“盐渍蔬果制品”。
古人在劳动生产生活过程中学会了种植果蔬。寒冬时节万物凋敝,果蔬无法生长、食用,聪明的祖先发现用盐渍新鲜果蔬可以长时间保存不坏,于是便有了“酱菜”。
酱菜是古人冬天最主要的食用蔬菜之一,先秦周王室设有专门负责腌制食品的人,即“醢人”,不单用于食用,还用于王室祭祀,可见它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。1971年,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“ 豆豉姜”,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实物证据,是世界上贮藏最久的酱菜。
酱菜因其味美,爽脆,开胃、易下饭,为百姓所喜,其制作方法得以代代相传,并不断改善工艺,日趋美味。明、清时,酱腌菜水平达到最高点,品种极为丰富,又有名士文人的描述品鉴,还得乾隆皇帝的厚爱,使得酱菜成为我国饮食文化中格外清新、喜人的部分。
范仲淹年少极贫,每天仅以酱菜、冷粥果腹,他有篇《齑赋》:“陶家瓮内,腌成碧、绿、青、黄;措大口中,嚼出宫、商、角、徵。”廉价时蔬,平常调料,但却能变幻出缤纷色彩,奏成各种音律。这是贫者的审美和抱负,酱菜在白粥上点染,贫门陋户里的风发少年将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。( 将蔬菜切碎后腌渍,称为“齑”,念作ji,如此加工过的蔬菜口感更好)
富贵如袁枚,一样爱极酱菜。他在《随园食单》中,称酱菜为“小菜”,袁富贵说,“小菜佐食,如府史胥徒佐六官也,醒脾解浊,全在于斯。”酱菜乃辅佐大餐、醒脾解浊之物,这恐怕是对酱菜最贴切的形容了。《随园食单》里 写“腌冬菜 黄芽菜,淡则味鲜,咸则味恶。然欲久放非盐不可。常腌一大坛三伏时开之,上半截虽臭烂,而下半截香美异常,色白如玉。”不愧是富贵闲人啊,把日常酱菜写得清淡、有味,顷刻文雅起来。
《红楼梦》中亦有多处对酱菜的描述。《七十五回中秋开夜宴》,各府按制要孝敬贾母几道菜,每道端上来都不合贾母的胃口,只有王夫人的,"不过都是家常东西。……只拣了一样椒油莼齑酱来。”贾母笑道:"这样正好,正想这个吃。"贾母因问:"有稀饭吃些罢了。"尤氏早捧过一碗来,说是红稻米粥。
椒油莼齑酱,就是酱莼菜。滔天的富贵不过贾母,她什么没见过,什么没吃过,偏偏在中秋佳节惦记着酱菜配红稻米粥,吃惯了山珍海味、大鱼大肉,倒想念酱菜的寻常,必是难得的美味。
茄鲞(音xiǎng)是《红楼梦》中写得最为详实的一道菜, “茄鲞”,是切成片状腌醋的茄子干。如何制作?凤姐说,“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,只要净肉,切成碎钉子,用鸡油炸了,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,新笋,蘑菇,五香腐干,各色干果子,俱切成丁子,用鸡汤煨干,将香油一收,外加糟油一拌,盛在瓷罐子里封严,要吃时拿出来,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。”我的佛祖!一道茄鲞需要几头鸡来配,这该是最高逼格的酱菜了吧。
友人送保定特产给梁实秋,简陋的油纸糊的篓子,打开一看,”原来是什锦酱菜,萝卜、黄瓜、花生、杏仁都有……”真是惊喜。
梁实秋说有两样酱菜,特别宜于作烹调。一个是酱黄瓜炒山鸡丁。“炒出来鸡肉白嫩,羼上酱黄瓜又咸又甜的滋味,是年菜中不可少的一味。”
另一味是酱白菜炒冬笋。新从酱缸出来的酱白菜,切碎,炒冬笋片,别有风味。
这都是些家常菜,妙在同酱料炒制,用于佐饭、下酒,都是相当开胃爽口。梁实秋是个文人,也是个地道的吃货。
老舍的吃里含有小老百姓的冷暖、温情。《骆驼祥子》,虎妞新嫁给祥子。祥子拉车,在外面彷徨了一天,推开家门,一桌子吃的:馒头、丸子、虎皮冻、一碟酱萝卜,火上还煨着大白菜,发出极美的香味。仍被结婚懵圈的祥子也不由得觉出虎妞的能干和那点温情。
“一碟酱萝卜”格外刺激人的眼睛,看得人连连流口水,想着这一碟子酱萝卜就着香喷喷的馒头,够多么美。